金秋九月,天高气爽。9月22日上午,在通往牡丹区吴店镇张河口村的乡村大道上,一部越野车风驰电挚般前行,著名军旅作家李延国和山东省作协副主席许晨一行正驱车张河口村,专程采访王福波青少年时期的成长经历。
军旅作家李延国和山东省作协副主席许晨到王福波故乡采访
李延国、许晨两位作家来到张河口村王福波的旧居,受到王福波亲属、邻居的热情欢迎。王福波的堂兄弟王福允、王福礼、王福法、王福胜、王福强等10余人围坐在两位作家身旁,拉家常式的讲述了张河口村的历史变迁和王福波青少年时期的成长经历及其童年有趣的故事。
王福波堂兄讲述王福波成长经历
王福波故乡张河口村位于菏泽至沿黄古镇临卜大道中间,百年前,村后还有渡口码头,如今却演变成一个地地道道的农业村落。王福波在这里度过了快乐的童年和艰难的岁月。81岁高龄的王福允回忆:王福波上小学时就已感受到了农家生活的艰辛,节衣缩食求学读书成了他的基本目标。和王福波同龄同学的王福法还依稀地记起王福波与几个要好兄弟、同学到邻村贩杏卖杏的几个片段:“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赚几个小钱,为的是交学费、买纸笔,减轻家庭负担。”
李延国、许晨等人探访王福波旧居
乡亲们至今感到惋惜的是王福波为何高中没毕业就参军入伍?但更令他们感到惊讶的是王福波入伍不到两年就当了军官、上了军校——小村里从未有过的荣光!
访谈现场
两位作家经过3个小时的访谈,认为王福波青少年时期的成长经历对他后来创业创新的成功有着必然的联系。总而言之,典型人物的成长离不开典型环境,王福波当时所处的时间、空间都有一定的典型意义。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言行甚至心理都将失去依据和针对性,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今天的采访,也是为了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实地查看张河口村百年前的渡口码头旧址
李延国、许晨一行观阅修路功德碑
两位作家还在有关人员的陪同下,实地查看了张河口村百年前的渡口码头旧址和耸立于村东头的修路功德碑记述的王福波捐资情况。
张河口村修路捐资功德碑